(1)模式特点
地面移动软管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是利用地面移动软管(又称手持软管或“消防带”)输水对作物进行灌溉,它是由水泵直接接移动软管,人工手持软管或将软管放置田间沟、畦对作物实施浇灌,由于这种灌水方法具有节水、节地、管理运用方便等优点,近年在全国有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北方井灌区,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已成为主要的灌溉形式之一。
(2)技术要点
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系统一般由水源、水泵、动力、移动软管系统和喷洒器组成。
1)优点:①节水。这种灌溉形式的移动管道系统水的利用系数为100%,由于实行小定额灌溉,可有效减少深层渗漏损失,尤其是土壤渗漏严重的地区,,一般情况,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92以上,比低压管道灌溉节水10%以上,比渠道防渗节水15%以上。②节地。地面移动软管灌溉软管的移动可利用作物沟垄,田间也无固定设施,不占用土地,与土渠相比可节地2%以上。③一次性投资少。这种灌水方法仅有井、动力、泵及移动软管等设备,一次性投资少,井灌区亩投资40~80元,仅为渠道防渗的1每2~1每4,不足半固定式喷灌的1每4。④易于造墒,保证及时播种。渠灌、管灌的田间灌水技术仍是沟、畦灌,沟、畦灌无法对灌水定额进行控制,灌后不能及时整地播种;而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可有效控制灌水定额,做到灌后及时整地播种。⑤适应性强,管理运用方便。地面移动软管灌溉不仅能满足灌区微地形及局部高地农作物的灌溉,而且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要求。一户或几户联合购置水泵、软管,减少灌水矛盾,同时便于管理。
2)缺点:①能耗大。由于移动软管管径小、管道长,水头损失大,能量消耗大,尤其是远离水源的灌溉地块,移动软管长150~200米,管路水头损失大,同时也降低了水泵的效率。目前,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动力多为农用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这些机械不仅用于灌溉,而且用于运输、耕地、打场等方面,常出现实际动力远大于需要配套动力,即人们常说的“大马拉小车”,从而造成能耗浪费。②易出现计划湿润层底层湿润不足,地面积水和径流等问题。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的灌溉强度常大于土壤的入渗能力,地面易出现积水和径流,而作物计划湿润层底部常出现湿润不足问题。③灌水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灌水常需要3~4人,其中移动软管需要2~3人,手持软管灌水需1人,移动软管频繁。和其它灌水形式比,用工多、劳动强度大。④灌水对作物有一定损伤,影响灌溉的增产效果。由于仅一个出水口,出水流量大、水流速度快、水能高,灌水对土壤结构、作物表层根系及茎叶均会造成一定损伤,影响灌溉的增产效果。⑤作物生长后期操作难度大。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对造墒播种是理想的灌溉形式,但对作物生长后期和高秆作物的灌溉,操作难度大。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这种灌溉形式的移动管道系统水的利用系数为100%,由于实行小定额灌溉,可有效减少深层渗漏损失,尤其是土壤渗漏严重的地区,如淮北砂姜黑土地区、潮土区,节水效果显著,一般情况,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92以上,比低压管道灌溉节水10%以上,比渠道防渗节水15%以上;地面移动软管灌溉软管的移动可利用作物沟垄,田间也无固定设施,不占用土地,与土渠相比可节地2%以上。
(4)适用条件
虽然这一形式较为方便、灵活,但因其输水管径小、输水距离长(一般软管最长可达150米~200米),出水量与柴油机及水泵不匹配,以致使水泵不在高效区工作,提水效率低,折算成千吨米提水量能耗高。灌溉时用工较多,劳动强度大,因而手持软管喷洒灌这一形式在全国各地节水灌溉示范区均未列入示范,但在示范辐射区内农民使用的很多,今后应对此形式加以优化改造,使其在经济性、使用性上趋于合理。
山东莱芜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 www.jsggs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