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气温已比较低,由于胶州市连续多天没有下雨,农田已经到了中度干旱,约有22万亩耕地中度干旱,为了来年的夏粮丰收,不少农民顶着冷冽的北风还在为小麦浇越冬水。而在胶州市胶莱镇万亩农田节水灌溉示范基地的阳光大棚内,却是温暖如春,干湿适中,一片生机盎然,碧绿的火红的西红柿挂在枝头熠熠生光,仿佛农民丰收的微笑。当笔者问到旱情时,大棚主人张吉安说:"旱什么呀,这大棚里一点都不旱,这滴灌很方便,也很省水,再加上覆盖地膜,这棚里温暖湿润,没有雾气,西红柿不但长得好,还不生病,我一个棚得净收5-8万元。"
通过了解,胶莱镇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抗旱、节能、省工、增效、增收等综合效益。以前浇一亩地大约需要40-50方水,现在只需要不足20方水,节水50%以上;农户使用柴油机泵浇地每亩地需要柴油2公斤左右,约需15-20元钱,现在使用机电泵浇地只需要不到4度电,成本只需要5-6元钱,节能和节约成本十分可观;原来浇一亩地至少需要2人2小时,现在只需要1人1卡1小时,形象的说浇地就像坐公交车一样容易;原来实行漫灌浇水效果并不好,不能按照农作物需要浇水,还容易产生过浇灌带来次生盐碱化的危害,现在可以根据农作需要适时适量灌溉,农作物生长快、品质好,据粗略估算,平均亩产增加20%以上,每年每亩净收入15000元以上,增收相当可观,以一个三口之家计算,年净收入4-5万元。
经过多年的建设,胶州市以节水灌溉工程为中心的农田灌排体系发展迅速,为农业抗旱保丰收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节水灌溉面积大幅提高,灌溉形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截至2009年底,胶州市节水灌溉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0.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81.17万亩的41.9%,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55.5万亩的61.3%。低压管道灌溉、PE带喷、固定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滴灌等成为农田灌溉的主要形式,其中低压管道灌溉等机电灌溉面积31.82万亩,大水漫灌等传统落后的灌溉形式已经成为历史。
二是节水节能增收效果十分明显。目前,胶州市节水灌溉工程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4,比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前提高25个百分点,年节水约2430万立方米,占年农业浇灌用水9700万立方米的25%。按照浇一亩地需要2公斤柴油计算,根据换算,一亩地浇灌一次约可节5度电,一亩地一年按照浇灌5次计算,一亩地一年可节能25度电,31.82万亩的机电节水灌溉一年可节能795万度电,相当于5500户城市三口之家一年的的用电量,节能效果也十分可观。按照种植粮食作物一亩地每年增收300元计算,34万亩农田年可增收1.02亿元;由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部分耕地调整种植结构,据统计,约有12万亩耕地种植蔬菜计算,每亩每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约可增收6亿元。
三是节水灌溉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胶州市紧紧围绕要建设粮食、蔬菜、花生和果品"四个十五万亩"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规划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灌溉面积已占"四个十五万亩"面积的50%,全面促进了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和升级,胶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是创新模式,建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为解决主体缺位和管理脱节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探索,我们建立了符合实际的科学管理方式。成立用水者协会,由其为管理主体,镇村组织引导,并参与辅助管理,合理确定水利工程的经营权、使用权及收益权,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既充分调动起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了镇村组织机构的服务职能,形成了协会自主管理同行政组织机构良好互动互相补充的高效管理模式,促进节水灌溉健康发展。
莱芜塑料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 www.jsggs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