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是一个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耕地亩均水资源220 m3,约为全省的2/3、全国的1/9。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武威市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全面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建立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广各项节水技术,积极探索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联合调度,生物、农艺、工程、管理多措并举的节水兴农之路,努力发展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相适应的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
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多途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一)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节水。按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速发展草食畜、瓜菜、林药果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启动实施“4+1”百万亩建设工程,着力构建粮经合理搭配、种养协调发展的农业结构。
一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以提质增效为目标,认真分析自然降水和地表来水规律,研究作物需水规律和水效益,努力使作物布局结构与来水规律和产业培育目标相适应。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38.8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21.97万亩,经济作物面积116.9万亩。粮经比重调整到65.5:34.5,粮食作物夏秋比调整48.8:51.2。在面积减少的趋势下,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总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9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提高到65.1%,实现了规模、效益同步增长。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培育壮大以制种、优质瓜菜、专用型粮食、酿造原料、棉花为主的特色产业。2010年全市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240.02万亩,占作物播种面积的70.8%。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集中连片、区域化种植的要求,培育了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较强的专业化乡镇12个、专业化村34个。
三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以牛羊产业大县建设为契机,全力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稳步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全市规模养殖户达到11万户,建成养殖小区687个,建成规模养殖场950个,暖棚养殖量占到畜禽养殖总量的50%,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2%,实现了由传统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变和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转变。今年上半年,全市畜禽饲养量达1158.1万头只,出栏量达258.0万头只;肉蛋奶产量达7.36万吨。
(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设施节水。将设施农业建设作为推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实现节水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行政推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增速连续4年居全省首位,累计建成13.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7.9万亩。今年,新开工建设面积达5.55万亩。全市设施农业生产区域从城郊、平川井水灌区扩展到远郊、河水灌区和山旱区,已建日光温室和暖棚养殖的乡镇分别达84个和92个,占乡镇总数的90.3%和98.9%。设施瓜菜年产量达到40多万吨,产值9亿多元。日光温室平均单方水效益分别是小麦、玉米、露地蔬菜的37倍、36倍和10倍;养殖暖棚牛、羊、猪、鸡平均单方水效益是小麦的3.4倍、4.8倍、16.5倍和40.3倍,发挥了良好的节水和经济效益。
(三)积极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推行农艺节水。坚持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紧紧抓住省上出台《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三年规划》的有利时机,紧密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三大农田高效节水技术为重点,全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今年实际推广面积78.27万亩,占省上任务的137.3%。同时,积极推广一膜两用免耕等大田节水技术25.3万亩,全市大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103.57万亩,占到全市灌溉农田总面积的37%,节水量达到1亿m3,有力地保障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凉州区向民勤县调水2.18亿m3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0.89亿m3以内两大约束性指标的完成。
(四)加强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工程节水。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为支撑,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投资14.61亿元,累计完成骨干工程721.1公里,配套田间节水面积119.87万亩。累计配套完成大田滴灌14.68万亩、温室滴灌2.96万亩。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由2006年前的0.40提高到目前的0.56,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推动高效节水农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作为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对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工作均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实施行政、技术承包“双轨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加强宣传培训,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把强化节水意识、促进用水观念转变、动员全民参与作为推动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多层次培训活动。以“特色农业和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对市委中心组学习成员专题辅导。邀请中国农大7名教授,对市县乡农口近2000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现代高效灌溉技术与模式”培训。举办水资源管理培训班2期,培训各级技术人员近1000人。邀请中国农大、兰州大学等知名教授,对县区分管领导和市、县(区)农口部门负责人、重点乡镇党政领导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推广新技术的信心。采用组织“万名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印发资料、现身说法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及政策,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释疑惑、算帐对比,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参与热情,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牢牢牵住水权这个“牛鼻子”,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人定地、以地配水”的原则,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水权交易等水权改革配套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武威市水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武威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武威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分年度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将水权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灌区、乡镇、用水者协会和用水户,实现了配水到户和按定额、轮次配置水权的目标,切实建立起了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利用的用水新机制。2010年全市水资源配置总量已压缩到16.12亿m3,比2006年实际用水量23.26亿m3减少了7.14亿m3,农业配置水量比2006年减少8.84亿m3。采取关闭机井、压减农田配水面积等措施,累计关闭机井3318眼,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63.47万亩,对13644眼机井全部安装了智能计量设施,从源头上管好用好水资源,逐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采补平衡。
(四)加强技术服务,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全市 80%以上的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驻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市上抽调专家、技术骨干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巡回开展技术指导。民勤等县区还成立了50多个大田滴灌等技术服务小分队开展技术服务。二是农牧、水利、林业、农机等多部门密切协作,集中人财物力,建成凉州区松树乡千亩玉米垄膜沟灌、民勤县红沙梁乡万亩棉花膜下滴灌等不同模式高效农田节水示范点50个,示范面积达10.4万亩。三是组织制定了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等作物全膜垄作栽培技术规程,完善了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标准。四是加大配套农机具引进、研发和推广力度。在引进示范小麦垄作播种机、马铃薯起垄机等基础上,结合实际,组织本地农机具企业研发了马铃薯、玉米起垄覆膜机、单双垄马铃薯起垄机、免耕播种机、残膜捡拾机等多种机具,在旱作农业和大田节水技术推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按照“统一目标、各有侧重、互相配合、协作攻关”的原则,围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和关键技术,与中国农大、兰州大学、甘肃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试验示范,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